核心提示
枣庄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施工现场,18栋单体建筑每天都在“长高”,一批龙头项目延链铺展,带动“煤城”蝶变“锂电之都”;胶东半岛的绵长海岸线上,青烟威携手竞逐海工装备,“设计—配套—总装”的全产业链优势加速形成,一艘艘“山东造”从这里扬帆远航……
2024年5月,365体育投注,365备用网址: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一年来,山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努力在“大有可为”的征程上“大有作为”:26个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抢占制高点,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新能源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胜新赛道,高质量发展迸发强劲动能。
毛衫出海火箭上天 滨海小城藏着产业升级密码
买毛衫、看火箭,这两件听起来毫不相干的事,却是山东一个滨海小城同时拥有的特色名片。
在位于海阳碧城工业园区的壹线衣制衣车间,一体成型的全电脑横编机有序运转,从“吃”进一根纱到交付一件成衣,最快一个小时即可完成。毛衫是海阳市有着50余年历史的特色产业,如今数字技术牵动着这个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转向智能制造,九成以上产品远销海外。
10余公里之外的东方航天港,九天行歌(山东)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正加快轻量化复合材料产品研发,较传统铝合金材料有望减重30%,由此可有效提升火箭运载能力,满足更多样化的发射需求。
从前端火箭生产制造到下游空天信息应用服务,在海阳已形成“集团化”作战局面。5月19日,谷神星一号海遥五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在黄海海域将4颗低轨数据采集卫星发射升空,至此已有93颗卫星在山东被成功送入轨道。“目前我们已突破20余项核心技术,构建起海上发射产业闭环。不久的将来,在沙滩上喝着啤酒看火箭发射,会是普通人接触航天科技前沿成果的日常。”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志国说。
“老手艺”更吃香,新赛道上也“出圈”,这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共进的场面,正在山东不少地方上演。过去一年,山东紧盯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趋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实施先进制造业攻坚行动,现代产业体系“四梁八柱”更加稳固。
“优”的基础夯实。山东滚动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去年6570个省级优选储备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18亿元,今年一季度1500个技改项目开工1311个,完成投资1440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27%。高端化工、智能家电、工业母机、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农机装备、高端铝材等规模走在全国前列。
“新”的动能积蓄。山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全链条发展,完善无人机产业链“1+N”图谱清单,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调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济南量子科技、青岛深海空天、烟台商业航天等“长”出一批创新“名品”和应用“名景”。
数据显示,一季度山东电子、化学原料、汽车、农副食品、金属制品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化学纤维、食品制造、电气机械等行业也保持较高增速……山东制造业多业支撑格局加快形成。
企业政府共答题 山东产业版图再添科创引航坐标
今年3月,一台产自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氢燃料电池发电设备跨越大半个地球,到达南极秦岭科考站。
极地环境恶劣,氢电耦合的供能系统适应性更强,在攻克了快速冷启动、高效转化等技术难题后,这一由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120千瓦“氢腾”燃料电池系统,作为科考站多能互补微电网的核心部件,开启服务于极端场景应用的新征程。
实际上,氢能产业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清晰感知:在济南,40辆氢能重卡和22辆氢能环卫车服务于城市建设与环保清洁;在青岛港,从氢能集卡到全球首创氢动力轨道吊等,“中国氢港”的整体轮廓日渐成形;在青银高速高密服务区,餐厅、超市的供电与供暖均源自氢能等可再生能源……
氢能产业链长,各环节存在较高技术壁垒。山东一批企业聚焦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强化技术攻关,政府则从项目审批、科技研发、示范运营补贴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并拓展氢能综合示范应用场景。氢能产业“轻装上阵”,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科技创新是塑造经济实力版图的决定性力量。山东推进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资金链与产业链深度交融,锚定高端前沿技术引入全球创新资源,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加速从0到1、到10再到100的接力跨越。省级科技经费连续六年保持高强度投入,2024年达到145.2亿元;“山东好成果”涵盖基础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多个领域。
“企业最了解产业的痛点堵点,最知道市场需求。要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省科技厅厅长孙海生说。山东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牵头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比例、依托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比例保持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比例、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收比重分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
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潍柴柴油机热效率第四次刷新世界纪录……过去一年,山东产业版图新增多个科技创新引航坐标,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
一根鱼竿拉动一个产业 制造大省“链”出钢筋铁骨
一根鱼竿能有多大的威力?
100斤的蓝鳍金枪鱼、3吨重的汽车,或是一个加速壮大的特色优势产业,这3个答案都是正解——在威海,由一张张碳纤维浸润料经裁布、贴布、烫芯、卷管等工艺加工而成的钓竿,是渔具产业的拳头产品,一家企业一年就能卖出25万支。就在今年,体育用品被山东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链,乘着政策东风,当地钓具产业链主企业威海光威户外装备有限公司正联合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钓具专委会、哈工大(威海)及中国电信等加快推进“钓具产业大脑”建设应用。
“钓具产业涵盖竿、轮、饵、线等细分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设备自动化率低、跨领域协作壁垒高等痛点。我们想通过搭建这个平台,有效“链”接起区域内的配套企业,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4月底召开的山东体育用品产业链专题会上,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向阳分享了新进展、新想法。
这样的政企交流专题会是山东“链长制”工作机制中的常态化会议。2024年,山东19条标志性产业链规上企业数量超3.6万家,实现营收近11万亿元,均占全省的90%以上。
产业链就像一条长龙,任何一个环节“掉了链”,区域竞争舞台上就会落下风。来看青岛仪器仪表集群如何“扭紧”链条:瞄准仪器仪表产品研发验证周期相对较长的问题,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构建起从基础器械到高端精密仪器研发再到封装检测全流程生态体系,集聚行业优质企业42家,年产值近5亿元;中小微企业、创客群体在研发过程中有很多“缺项”,青岛专门设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发布科学仪器共享资源及检验测试服务项目资源,推动全市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2024年12月,包括青岛仪器仪表在内,山东新增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到6个。
作为全国工业版图的重要一极,山东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优塑强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主力军求新求变,生力军厚积薄发,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记者 付玉婷)